Yahoo奇摩知識+ 將於 2021 年 5 月 4 日 (美國東部時間) 終止服務。自 2021 年 4 月 20 日 (美國東部時間) 起,Yahoo奇摩知識+ 網站將會轉為唯讀模式。其他 Yahoo奇摩產品與服務或您的 Yahoo奇摩帳號都不會受影響。如需關於 Yahoo奇摩知識+ 停止服務以及下載您個人資料的資訊,請參閱說明網頁。
9 個解答
- AntaresLv 72 0 年前最佳解答
關於熊貓
圖片參考:http://www.nmns.edu.tw/New/Exhibits/91/panda/image...
在各朝代都有記載,因地區與年代的不同,有 古籍複印本 貔、貔貅、貊、貘、白豹或白熊等不同的稱呼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有熊氏教驅熊 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尚書】 記有如虎如貔,產于商郊;【詩經】曰獻其貔 皮,說明牠是珍貴的貢品;【山海經】記「似熊,黑白獸,食銅鐵,產於邛崍山嚴道梁(今 四川滎經縣)南」;【爾雅】曰似熊,黑白駁, 能舐食銅鐵及竹骨….出蜀郡;【禮記】曲禮篇 說,貔貅又叫執獸,很凶;【列子】天瑞篇記 載,漢人稱白豹、南方人叫貘。由上述諸書可 知在2000多年前先秦時期,大熊貓在北方稱 貔,中原名白豹,南方叫貘。這些名稱在地方志中,多數一直沿用至明、清二代。現代的稱呼 世代生活在大熊貓分布區的居民叫牠們白熊、 插畫 竹熊或花熊,學術界則以大熊貓稱之。這個名稱有與另一種動物「小熊貓」區分的意思。
- 2 0 年前
熊貓? 貓熊?
熊貓
學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分類地位:哺乳綱 食肉目
中文俗名:熊貓 竹熊 花熊
英文俗名:Giant Panda
貓熊,最早取名為貓熊,意指臉型似貓的熊 據說在一次展覽中,橫寫的看板上寫著"貓熊",當時觀眾習慣由又往左讀,所以讀成"熊貓",久而久之就以訛傳訛 熊貓不但有許多俗名,就連科別的分類也爭議不斷,主要有三派說法;
1.熊科: 華盛頓公約組織及我國農委會採用此中分類系統,因為熊貓與熊科動物有許多相似處,例如外型 顱型 牙齒結構 神經系統,最重要的是血清和免疫試驗的結果,因為這兩者都和遺傳與演化有關
2.浣熊科: 熊貓在地理分布 習性 飲食習慣與部份特徵均和屬於浣熊科的小熊貓有許多相似處 例如臉部黑白相間 頭部厚重 四隻黑色 不會冬眠 手掌骨可以對握 熊性外生殖器等
3.熊貓科: 這一派科學家認為熊貓與熊 浣熊都不同,應獨立自成為熊貓科
參考資料: 自然與生活科技 國中1下 康軒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貓熊
中文名稱: 小貓熊
英文名稱:Lesser Panda
學名: Ailurus fulgens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
分布:生活在海拔1800-4000公尺山區的森林或竹林。
食性:雜食性,在野外取食筍尖、草、根、水果、橡實、昆蟲、蛋、小鳥等。
本園餵食竹葉、蘋果、番石榴、胡蘿蔔、吐司麵包、雞蛋、維生素E、綜合維生素、碳酸鈣粉。
小檔案:1.小貓熊事夜行性或晨昏活動的動物,白天在樹上睡覺。
2.小貓熊擅長爬樹,但多半在地面上進食。
3.小貓熊興奮時會有麝香的氣味從肛門排出,牠們會用肛門部位摩擦物體,留下氣味來宣示領域,會成對或整個家庭共同活動。
熊貓
中文名稱:大熊貓
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科別:熊科
目別:食肉類
綱別:哺乳綱
特徵:黑白熊
身長:1.2-1.5公尺(頭及身體),12-13公分(尾巴)。
體重:雄性75-160公斤,雌性略輕10%-20%。
分佈區:中國(3個省分的六座山)。
飲食習慣:草食性,通常只吃箭竹。
社會結構:慵懶、領域性強、獨居。
性成熟:5-6歲。
繁殖季:3月中到5月中交配。
妊娠期:97-163天,受精卵固著時間:1.5-4個月。
生產隻數:1-3隻,一般只有一隻存活。
出生時體重:90-130克,非常脅弱。
平均壽命:5-6歲。(概估)
最高可能壽命:20-30歲。
現在總數:大約1000隻。目前正在逐漸減少中。
特 徵
1、眼睛:眼睛周圍兩團黑色斑點,讓人看不出牠的眼神。
2、頭:成圓形,和耳朵一樣,頭顱壯碩。瞳孔也是圓形,而耳朵、眼圈、鼻子皆是黑色的。熊貓攻擊時頭沒有做任何表示,也不會牽動嘴或圓耳來表示牠的攻擊性。
3、皮毛:牠身上的皮毛是最具特色,顏色黑白分明,短且密,一圈黑色環帶連著兩隻前足,都是黑色的。
4、頷:有40顆牙齒,但牙齒因飲食習慣而有所變化:臼齒及後小臼齒很大,典型的咀嚼齒。
5、前足:具有可運作的第6指,和其他第五指對置。它是由足腕一塊小骨發展而成,在足掌面形成一塊多餘的肉墊。有了這根指頭大熊貓就能將竹莖送入口中而不滑落。
6、爪:彎曲銳利,是一項有力的武器。但爪子不能伸縮。
- 您覺得這個回答如何?您可以登入為回答投票。
- 2 0 年前
基本上熊貓和貓熊是一樣的~
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早在第四世紀以前已經繁衍生殖。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掘地,同時也挖出牠的化石;而且構成當時異常興旺的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落。牠們和我們的的友誼,是從『北京猿人』開始的。只是經歷了第四世紀冰川的襲擊,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牠們才從廣大的地區逐步消失。只有四川西部、以及甘肅、陝西南部和橫斷山谷的高山深谷地帶,形成了牠們的『避難所』。
由於牠黑白相見的特異毛色,溫文爾雅的憨態,早在中國西元前1066-711年,引起先民對牠的注意,甚至予以神話。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貓熊是國人封牠的稱呼,外國人稱之為潘達(panda),或大潘達(giant
Panda),也有人叫牠熊貓 (Bear Cat) 或花熊、白黑熊等各種名稱。目前
棲息於中國大陸四川、甘肅和陝西三省境內的貓熊,約僅存一干頭左右。
其分布地區被劃分為十個自然保護區,其面積大約為三萬平方公里,最大
保護區就是臥龍自然保護區,面積占二千平方公里、大約有一百隻貓熊居
住於此地。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基本上熊貓和貓熊是一樣的~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早在第四世紀以前已經繁衍生殖。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掘地,同時也挖出牠的化石;而且構成當時異常興旺的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落。牠們和我們的的友誼,是從『北京猿人』開始的。只是經歷了第四世紀冰川的襲擊,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牠們才從廣大的地區逐步消失。只有四川西部、以及甘肅、陝西南部和橫斷山谷的高山深谷地帶,形成了牠們的『避難所』。由於牠黑白相見的特異毛色,溫文爾雅的憨態,早在中國西元前1066-711年,引起先民對牠的注意,甚至予以神話。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基本上熊貓和貓熊是一樣的~
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早在第四世紀以前已經繁衍生殖。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掘地,同時也挖出牠的化石;而且構成當時異常興旺的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落。牠們和我們的的友誼,是從『北京猿人』開始的。只是經歷了第四世紀冰川的襲擊,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牠們才從廣大的地區逐步消失。只有四川西部、以及甘肅、陝西南部和橫斷山谷的高山深谷地帶,形成了牠們的『避難所』。
由於牠黑白相見的特異毛色,溫文爾雅的憨態,早在中國西元前1066-711年,引起先民對牠的注意,甚至予以神話。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熊貓和貓熊其實是一樣的熊貓?貓熊? 近代最初訂名叫貓熊,意思是牠的臉型似貓, 橫書「貓熊」 體型又像熊。後來在一次博物館的展覽中,說明標題橫書「貓熊」二字。當時觀眾習慣直書從右到左的認讀,就唸成熊貓,從此以訛傳訛 ,久而久之就習慣叫熊貓。後來有人想正名改 為原來的稱呼,但牠已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動物 ,若再改正過來,反而不順口,就聽其自然不 再改了。台灣大學動物系副教授李玲玲表示,這個問題是因牠的分類尚未明確所致,但目前學界認為牠較接近熊科,叫牠貓熊似乎比較接近牠的原貌。大陸叫牠大熊貓可能是認為牠較接近浣熊等小熊貓科動物,而台灣則較可接受牠是熊科動物的說法,因此叫牠貓熊。事實上,牠的正式學名叫Ailuropodamelanoleuca,貓熊和熊貓及英文名稱Giantpanda都是俗名,沒有正不正確的問題。雖然學界對於牠的分類仍不明確,但由於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較能接受牠屬熊科的說法,而且牠真得比較像熊,因此李玲玲說,叫牠貓熊應該比較接近牠的原貌。
參考資料: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