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解答
評分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最佳解答
古時能讀書識字是不容易的事,因此,對有文字的紙充滿敬意;又有人想念萬物皆有靈,有字的紙則更具靈性,不得隨意毀棄,必須以火將之送上天界,便有了焚燒字紙的敬字亭設置,成為儒家思想在常民生活中最淳厚親切的表現。。明清之際,惜字、敬字的風俗隨著先民墾荒的腳步逐漸入移、一座座的亭塔也陸僧在各地出現.其中以書院、文昌廟以及丈尺雅壬所建的園林等處最常見敬字亭建築。隨著知識普及與廢紙回收觀念興起,字紙已不具神格,而宇亭也多斑駁傾圮,昔日風光已不復見。
- 2 0 年前
鹿港龍山寺惜字亭又稱聖蹟亭、敬字亭、敬文亭、字紙亭,為早年儒生或民眾焚燒字紙之所。昔日農業社會中,敬紙惜字的風氣非常興盛,普遍不敢隨便糟蹋紙張,只要是廢棄的紙張,都被送入惜字亭中化成灰燼,然後供於制字先師倉頡之神位前,最後才恭送入河海。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早期的文人對倉頡造字極為推崇, 認為文字的創造, 使歷史得以延續, 文化得以發展, 所以對字紙殘書甚為重視, 不可將其踐踏或污染, 遂有惜字亭的建立.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