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用典修辭,不懂?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此句用到了「用典」這個修辭。
大概懂什麼是用典;
是「望夫臺」嗎?又是為什麼?有何典故呢?
謝謝。
6 個解答
評分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最佳解答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典出莊子˙盜跖。後用以比喻堅守信約。望夫台/石:位於湖北省武昌縣北山上,狀如人立的大石。相傳是古代一位貞婦送夫從役,站在山頭上遠望丈夫回來,日久所化成的石頭。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後表示對丈夫思念深切或堅貞的妻子。
參考資料: 教育部國語辭典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其實樓上兩個用的典都沒錯~
抱住信的由來這兩個都是~
不過由於在這邊引用的我記得是尾生抱柱~
因為這句話同樣也是用在男女間的承諾~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疑?不一樣@.@a
2005-06-07 00:01:22 補充:
嗯嗯~~了解^^
- 您覺得這個回答如何?您可以登入為回答投票。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
這裡的用典是~抱柱信~望夫台~
抱柱信:
八爺范無救和七爺謝必安都是中國福建閩縣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
有一天,相偕走至南台橋下,天將下雨,七爺要八爺稍待,回家拿傘。
豈料七爺走後,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願失約,緊抱著橋柱等待。
最後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爺取傘趕來,八爺已失蹤,七爺痛不欲生,吊死在橋柱。閻王爺嘉勛其信義深重,命他們在城隍爺前捉拿不法之徒。
望夫台:
古代有位女子,因丈夫離家遠行,經久未歸,就天天上山遠望,盼夫歸來。天長日久,她乾脆立在山頭守望著不回家,最後化為一尊石像。後人把此石稱作望夫石,此山稱作望夫山。故事起源於湖北武昌附近,但因其感人的力量而在民間廣泛流傳,以至後來許多地方都產生瞭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台。
參考資料: 自己+網路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