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解答
- 匿名使用者2 0 年前最佳解答
A:豐原=葫蘆墩=小蘇州=泰雅爾洞=富春=瑞穗
原因:土地相當肥沃,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物產豐富,四季如春。
補充(一)
豐原舊稱為『葫蘆墩』,本地原屬於平埔族拍宰海族岸裏社的居住地,『葫蘆墩』是他們對本地之稱呼的譯音。清末年間,劉巡撫以其地物產豐饒而稱為富春鄉,亦稱為小蘇州。民國九年(大正九年)由於本地所產之米質極佳,是本地的特產,就將原地名改為『豐原』。至於「葫蘆墩」的由來,說法有二: ¬ 本區早期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爾洞」,其音與葫蘆墩頗相似,傳為其轉音而來。 豐原市境內有屯腳、屯頭、屯身三小丘,形似葫蘆而得名。
補充(二)
豐原舊稱葫蘆墩,以柴乾,米白,美女聞名,俗稱葫蘆墩三寶,台灣通史卷五「疆域志」記載:隋朝大業六年,用兵葫蘆墩,即今豐原,這是歷史記載之始,也讓人知道豐原最早的名稱為葫蘆墩。
清代巡撫劉銘傳曾巡視葫蘆墩,看到一片肥沃土地,物產豐富,認為是富庶之地,命名「富春鄉」,此名於劉銘傳調離時,便未再用。豐原水質佳,出美女,又有小蘇州之譽。
日據台後,日人看到葫蘆墩米既白又好吃,獲得天皇所喜愛,又稱為台灣第一米倉,葫蘆墩米遂名聞國內外。
古代豐原有土墩三處,相傳是大甲溪的漂砂所形成,較大一處現在豐原市中心,形狀似葫蘆,所以被稱為葫蘆墩,豐原的葫蘆墩舊名即由此而來,今之葫蘆里也以此為名。這些墩隨著市區的開發,已被破壞無遺,僅留下中正路旁一處小土堆,供人留念。
據當地父老稱:早年,葫蘆墩外有一片竹園,內有一株大樹可用五人合抱,樹葉茂盛,百鳥齊鳴,孩童或大人都喜歡登上墩頂,在涼亭裏嬉戲納涼,像個小公園,而今,土堆逐漸被剷平,茂密的林木被砍光,土墩的面積縮成一個小丘,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 2 0 年前
豐原
土地相當肥沃,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物產豐富,四季如春,所以有人就把豐原這個地方稱為「富春」、「小蘇州」、「瑞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