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解答
- 1 0 年前最佳解答
1.荷據時期(1600~1662):
(1)對原住民的統治:
a.先以「武力」征服。
b.以原住民統治原住民,以達成「行政控制」。
c.「宗教」與「教育」結合,以達成傳教與教化原住民的目的。
(2)對漢人的統治
a.「為提高農業生產」,從中國招募漢人來臺開墾。
b.只給漢人生產功具(農具),不給「土地所有權」。
c.嚴禁漢人「私藏武器」與「自由集會」。
d.開徵各種「苛捐雜稅」。
e.強迫取原住民女子的漢人改信「基督教」。
2.西班牙時期(1626~1642):佔領臺灣北部時間不長,暫不在討論範圍內。
3.明鄭時期(1662~1683):
(1)政治方面:漢人的「典章制度」正式移植臺灣。
(2)文教方面:實施「考試制度」,成績優秀者可升至中央的學院;在學院成績優秀者,可進入政府機官任官。
(3)拓墾方面:鄭氏推行「寓兵於農」政策(軍屯制)。
4.清朝(1683~1895):
(1)前期(1683~1860):消極制度,僅設臺灣為府、劃分行政區,並招募漢人來臺開墾。
(2)後期(1860~1895):因臺灣被迫「開港通商」(1860英法戰爭)以及「日軍犯臺」(牡丹社事件),使清廷對臺由消極轉為積極,先後派沈葆楨等人治台。
a.沈葆楨時期:加強海防、澄清吏治、開山撫番,及安撫人心等。
b.丁日昌時期:嚴懲貪官汙吏、慎選人才,及積極架設電報線等。
c.劉銘傳時期:
甲.政治方面:調整臺灣行政區架構、對原住民採「征討」和「撫番」並行政策等。
乙.財政方面:制定稅制、重新丈量土地等。
丙.交通方面:購置輪船、擴大電報線範圍、修築鐵路、設郵政總局,及發行郵票等。
丁.國防方面:添購軍鑑及增建砲臺、設立機器局、與軍械所等。
戊.教育方面:創立西學堂與電報學堂等。
5.日治時期(1895~1945):
(1)武力鎮壓時期:
a.政治:實施警察政治與保甲制度。
b.「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殖民政策:人口普查、專賣制度、金融改革、交通建設、農業改革等。
c.教育:設小學校(日人就讀)及公學校(臺人就讀),臺日不平等。
(2)同化時期:
a.政治:因民族自決改實施「同化政策」。
b.經濟:興建水利發電工程,以提供工業所需用電。
c.殖民政策轉變為「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當時臺灣生產日軍所用武器)
d.教育:重視實用原則、普及教育、臺日共學(但臺人設備等仍比日人的差)
(3)皇民化時期:
a.政治:1937爆發中日戰爭,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
b.經濟:稻米產量大增(因興建水利設施),達成供應日本國內需求的目的。
c.教育:合併小學校及公學校,為達成皇民化政策
參考資料: 我+兩本課本(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敲的,有錯字勿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