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解答
- 1 0 年前最佳解答
-畫作內容-
高4.6米,寬8.8米,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為疑點之一。
-題材-
「最後的晚餐」壁畫取材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四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構圖與技法-
一般都以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作為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起點,這幅壁畫完成的時間約在1495至1498年間。
為了呈現出每位門徒的形象,達文西將這戲劇性的一幕安排在一個大型食堂裡,讓聚集在長條桌一方的耶穌及其門徒都能面對觀眾,傳神的刻劃出每位門徒在瞬間所顯現的驚異又複雜的表情。畫面的構圖以耶穌為中心向兩旁展開,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動作形成三人一組的四個小三角形,使畫面顯得協調平衡又富有動態感,同時確立了文藝復興極盛時期高度理想化的構圖原則與表現手法。
達文西還運用正確的透視法成功呈現出「最後的晚餐」中的立體空間構圖。畫中食堂兩邊的牆與天花板上一格格的嵌板都向後退,創造一種景深的效果,最後集中並消失在耶穌頭上後方的窗戶,這一點正是整個壁畫的中心點,也是視覺的焦點。窗戶的光線極其自然的落在耶穌的頭上,形成光環的效果,完美的表達了耶穌的神性,可說是透視法極其成功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