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評論一下狙公(朝三暮四的故事)
關於這邊文章請幫我評論一下狙公
朝三暮四/ 張璞琅
莊子齊物篇,有則「朝三暮四的故事」,是說宋朝有名叫「狙公」的人,養了許多猴子。因為家計日艱,打算削減猴子的口糧,便去和猴子們商量。他對猴子們說:「今後,每天早晨給你們三顆栗,晚上給你們四顆。」猴子們一聽早上要減少一顆,只給三顆,便非常生氣,都裂嘴露牙,表示憤怒。狙公立刻改口說:「仍照原例,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猴子們便很高興了。栗數未變,只是早晚交換一下,猴子們為何反應如此強烈呢?
2 個解答
- 三明治Lv 71 0 年前最佳解答
☆╮小 玲╭* 您好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blog/rte/smiley_4.gif
以下解說希望您會滿意
這是摘自郁離子中的一段小故事
狙公仗勢著自己有小聰明就愚弄猴子,這樣的行為是該令人唾棄的。雖然他是為了家計,不得已而為之,但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猴子總有一天還是會發現的。
歷史上有許多人就如同狙公一樣,仗勢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到處招搖撞騙,但俗話說的好「夜路走多了難免會碰到鬼」,早晚都會被揭穿。既然如此,當初何不腳踏實地,安安分份的做事。即使生活難過又何妨?怎可因貧困就設計他人來解決自己需求呢!孟子說的好:「貧賤不能移,才可為大丈夫。」像狙公這種行為實不可取。
更深一點的寓意:狙公就如同一國之君,是國家統治者,國君以權術愚民雖在所難免,但仍需合乎理,否則一味的對農民予取予求、壓榨剝削,他們總有一天是會起兵反抗的。因此國君應善待子民,才能使國家維繫長久。
誠如郁離子所說:「世上那種賣弄權術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啓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郁離子 狙父 原文如下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參考資料: 個人淺見 - 馬鹿貓熊Lv 51 0 年前
嗯,貓熊無意冒犯,不過三明治大大可能有所誤解,
莊子的齊物論提出狙公養猴的寓言,
其寓意並不是諷刺人們仗恃才智耍弄猴子,
也不是說明國君以其權勢控制人民,
齊物二字,乃是齊平消彌人心對萬物之分別心,
進而體察自然之道以達自在逍遙的境界。
莊子對"道"的體認上承老子之學,
"道可道,非常道",能夠用言語定義的道就不是完整的道,
因為道是無處不在,無物不存,生生不息,流轉不止,
自然而然的一種天地之律,
人要體察道的存在,只能放下成見分別之心,
以全然開放的道心加以領悟方能臻入道境,
但要放下諸般成見分別實在是談何容易,
人們遇上世間萬物總是以自身之見來區分之,
是非之分,好惡之分,公私之分,大小之分,智愚之分......
人越是區分越是讓自己陷入迷惘。
打個比方,鑽石和木炭明明都是同樣由碳原子組成,
何以一個尊貴值錢一個低賤廉價?
可是尊貴的鑽石除了光輝耀眼之外百無一用,
而低賤的木炭卻能用來生火取暖,
這價值的貴賤與用處的高低竟是如此背離,豈不令人迷失?
回歸主題,因此莊子的齊物論便是要點破成見分別所形成的荒謬
讓人們能一步一步捨下成心而接近道的真境。
之所以用狙公朝三暮四的寓言也是借猴喻人,
當我們覺得猴子因為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則喜,
明明所得不變卻喜怒互異而嘲笑猴子的愚笨時,
是否有想到我們一再用自身私見去分別所見的萬物,
但卻忘了萬物蘊含的天地之道本是通明完整,
我們以成心去切割分別完整渾一的道,豈不是跟猴子一樣愚蠢?
其實莊子極擅用寓言點破人們的謎障,
朝三暮四的寓言只是其中之ㄧ,但主旨始終是不變的。
參考資料: 哲學系上選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