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賴鼎銘先生所寫”科學欺騙產生原因及其防制”一文的內容摘要
想問...
"科學欺騙"的意思??
書裡提到的
"科學欺騙產生的原因"??
以及他的"防治方法"???
謝謝
2 個解答
- ★﹏佐 助﹏★Lv 71 0 年前最佳解答
書中最後兩三個章節,把前面介紹過的台灣、中國與世界各地科學研究中不當使用的案例,做一總結(不當使用涵蓋很廣,包含全部與部分抄襲、轉引不著明出處、翻譯後乾脆掛自己名字、捏造試驗過程與材料等…)。
在「科學欺騙產生原因與其防制」一章前半部,我想賴教授已經交代很清楚,科學欺騙背後的結構與關係因素。
事實上,學界就是一個社會縮影,但一般人會認為學界與社會不同,猶如古代教會,跟一般俗民世界是切開而神聖的。
社會追求金錢與名位,並透過特殊機制,可以讓錢與名產生兌換關係,學界一樣,在研究資源與經費上更為突顯。
身為一位研究者(文中引用很多自然科學案例),其研究方法過程(或更簡化為實驗過程)偷工減料,一個是不容易被抓到,另一則是外在環境壓力。
在學界,賴教授也指出,有所謂「出版型學術人」,也就是寫手,專門靠累積研究數量,以其作為評鑑而換取學術地位,再換取更多的研究資源與經費。
在其發表與發表數的壓力下,自然刺激以最短、最便利的方式進行研究,更等而下之就是造假與抄襲。
雖然,學界在納稅人的挹注下,設計上是要跟一般資本競爭社會有所不同,是有必要要求一定的出版量與水準,但是由於過於比拼此一標準,學人已經擔心「量」將害「質」。
這一點先前在美國已經察覺,並多所修正(包括研究與教學的衝突),但是台灣還方興未艾。
另一個就是明星學人問題。當研究者出名,活在讚賞與鎂光燈下,自然無暇與心力顧及研究室,尤其,當實驗室或研究室是冰冷、長時間反覆做同一動作如此無趣時,相較於穿梭於宴會、媒體與同輩讚賞,競相邀請參與研究或出版品時,更不想管手下,以及維持品質問題。
這不單是學界,在藝術界也是。再把學界猶如金字塔型的資源與名聲分配來看,爭取頂峰者(亦和其他份量相等的學人競爭),更是需要社會關係協助,單靠學術表現時難產生倍比成長效果,於是,犧牲部分學術品質,就是抄襲好了,也無可厚非,原因在於競爭與場域政治。
簡單來說,所謂科學欺騙,一個突顯學界考核標準的矛盾,另一即表現:「學術即政治」的問題,而不是20世紀初Weber浪漫的期許學生「學術與政治」。
2008-01-14 12:45:48 補充:
參考資料: , 佐 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