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解答
評分
- 1 0 年前最佳解答
其實「匪」字的原義並不是指盜寇,而是在古文中有「匪夷所思」、「比之匪人」等的說法,而那時「匪人」的意思,相當於「非我族類」的意思,由此定義被強調後,「匪人」就成了「壞蛋」、「強盜」的同義詞,此定義就漸漸形成了。
有關「土匪」的說法,在清末顯宦岑春煊的 《樂齋漫筆》中,有提到 「土匪」的由來。那是他任兩廣總督時記廣西省盜匪橫行的情況:
『桂省亂事,潛伏日久。本由提督蘇元春納賄中朝,盡以兵餉充苞苴之用。兵既無餉,則任其通匪行劫;馴至兵匪不分,全省騷動。地方官所獲搶犯,往往由提督索取縱釋,故敢放膽橫行,官吏轉而受賄包庇。當時有五匪之耳,謂官匪、紳匪、兵匪、民匪、土匪也。 』
文中官、紳、兵三種匪的特性自明,民匪和土匪定義頗不明確,從岑春煊的敍述中,大抵可知民匪是鋌而走險的饑民;土匪則是鋌而走險已久、嘯聚成股的盜寇,亦即職業化的民匪。約而言之,其實只有兩匪,即官、紳、兵沆瀣一氣的、合法的或半合法的官匪,和鋌而走險的良莠不齊的民匪,亦即土匪。官匪若除,則大部分被迫或被脅的善良安分之輩就會轉化為民,剩下的才是鐵了心的職業匪徒即土匪了。
以上是在網路查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提供該網站供你參考。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
還有問題?馬上發問,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