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諸” 和 ”之”的用法(15點)
1.下列的「諸」何者與「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的「諸」用法相同?
(A)告「諸」往而知來者。
(B)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
(C)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D)一人遇「諸」途,辛被酒恃力,奮拳擊死之。
答案是D
2.下列「之」的用法,何者與其他三者不同?
(A)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C)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戰國策.燕策二》)
(D)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彭端叔〈為學一首示子姪〉)
答案是C
可以請各位高手大大幫忙解釋以上各句的意思嗎??
非常感恩唷...^^
1 個解答
- Chijoto HuangLv 71 0 年前最佳解答
您好,午安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
『諸』之字句比較雖然在眾多考題之下算較少出現,
但建議您還是要注意一下囉!
其語句所屬篇章都有列於該選項之後,
如需整篇文章請做做功課,多多查詢、翻書。
第一題:
「子張書『諸』紳」的諸,是『之於』的意思,
在這裡即表示『在…』(介詞有多種解釋,須了解請於字典查詢「於」即可),語譯:子張把孔子說的話書寫在腰帶上。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張問行》
(A)告「諸」往而知來者-代詞,代表過去的事情。《論語˙學而第十六》
補充:亦有成語【告往之來】
(B)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語助詞,無義。《莊子˙逍遙遊》
補充:資:販賣。章甫:古代殷地人的一種禮帽。適就是『前往』。
因此整句譯為「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
(C)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語助詞,無義。《左傳•襄公十五年》
補充:有一個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獻給子罕。
(D)一人遇「諸」途-之於,『在…』,就是說一個人遇上了…在途中。
補充:也有人認為這個諸是代詞,代表遇上的那個人事物。
所以這題選項D是正確的,不過題目出了選項C有些不好,
因為C其實也可解為「之於」:獻美玉(之)於子罕。
第二題:(選項其後有附出處,故不再述)
(A)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的;人的四端(孟子主張的"四端說")。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的;齊國擅長言詞的人。
(C)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代詞;我恐怕強悍的秦國就會是那漁父啊。
(D)吾資之昏,不逮人也-的;我的天資愚鈍。
之的用法就很常考,
請多多練習本類題目,寫久了自然會比較容易判斷囉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3.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