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現代詩:青春之二 賞析
席慕蓉 - 青春之二
在四十五歲的夜裏
忽然想起她年輕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歲時的那個夏日
從山坡上朝他緩緩走來
林外陽光眩目
而她衣裙如此潔白
還記得那滿是茶樹的丘陵
滿是浮雲的天空
還有那滿耳的蟬聲
在寂靜的寂靜的林中
- 請詳細說明,越詳細越好!!!!!!
2 個解答
- 阿寶♪ ♫Lv 67 年前最佳解答
版大您好
席慕容〈青春〉共有三首一併看完較連貫,盡量簡述
〈青春〉之一 席慕容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無論我如何的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群嵐逐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青春〉之二 席慕容
在四十五歲的夜裡
忽然想起她年輕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歲時的那個夏日
從山坡上朝他緩緩走來 林外陽光眩目 而她衣裙如此潔白 還記得那滿是茶樹的丘陵 滿是浮雲的天空 還有那滿耳的蟬聲 在寂靜的寂靜的林中
〈青春〉之三 席慕容
我愛 在今夜 回看那來時的山徑才發現 我們的日子已經用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來過了又走了曾經那樣熱烈地計劃過的遠景那樣細緻精密地描好了的藍圖曾經那樣渴盼著它出現的青春卻始終始終沒有來臨 直接談談〈青春〉之二
「她」在文學上的借代很廣泛,舉凡學問、真理、世界、回億、經歷、過往等等,以第三人稱稱呼大多以「她」而非「他」或「牠」。至於為什麼?這藝術成份太高,不好解釋,簡單講是約定成俗的沿用。這裡的「她」可以是昔日的倩影,是過往的戀情,是中年的感懷,更完整的說則是「都是」,其實還包含了下課跑到榕樹下偷抽煙,考試丟小抄的歲月,因為「她」其實是借代那昔日的「青春」。可以更直接的說,根本就沒有那個「她」。那只是抽象的移情,而要型塑的是「青春」的各種印象及形象。「在四十五歲的夜裡忽然想起」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話說多了就不美惹!「年輕的眼睛 」「潔白」象徵的亦是屬於「青春」的純真、希望、無邪、透明等等特質,亦是唯有「青春」才能擁有的「特權」。而那些特質,是「步入中年」後所不能擁有亦是孤傍在內心一角的深層印象,偶爾想起但衝擊往往很強烈,所以用「忽然想起」來描繪。
「蟬聲」是重點,「寂靜的寂靜的林中」是已逝的過往,亦是現下主角內心的寫照,同時也是每當回想起「青春」時都能帶來心靈平靜的 一瞬清明。
「蟬」自古以來的象徵有以下
清朝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同一詠蟬,有患難人語,有牢騷人語,有清高人語。」是整理節錄(為求簡短)
一.「蟬」通「禪」例子太多不舉例以下都以象徵高潔但心境大不相同
二.「蟬」是高潔的象徵並以此自喻自負,乃清高人語。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三.「蟬」仍是高潔的象徵。惟感概「露重」、「風多」,才華抱負不能施展,縱然高潔,無人理解,乃患難人語。
〈在獄詠蟬〉駱賓王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四.「蟬」仍是高潔的象徵。自己也是如此,惟知音甚少故託蟬為知己,「高難飽」、「恨費聲」是感嘆,乃牢騷人語。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汎,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此首的「蟬聲」皆非以上,而是象徵「青春」的一切。 ....整個夏季,我們都興高采烈地強迫蟬從枝頭搬家到鉛筆盒來,但是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音樂盒」,蟬依舊在河邊高高的樹上叫。整個夏季,蟬聲也沒少了中音或低音,依舊是完美無缺的和音。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 夏乃聲音的音季節,有雨打,有雷響、蛙聲、鳥鳴、及蟬唱。蟬聲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絕句。
而蟬聲的急促,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鏗鏘字句,擲地如金石聲,而後寂寂寥寥成了斷簡殘篇,徒留給人一些悵惘、一些感傷。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 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 。
...錄自《水問卷二水經─夏之絕句》簡媜
此首〈青春〉之二 是「蟬」雖逝,「蟬聲」卻永存心中,「在寂靜的寂靜的林中」永遠詠唱絕句 。
整首詩,主角的人生已入秋天甚至已有冬藏的覺悟下去回味「青春」,「蟬聲」亦是冬天所沒有的.....而此「青春的蟬聲」為主角帶來的各種滋味,都將永留心中!為此詩重點!
以上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 - 匿名使用者6 年前
這裡有 詳盡說明
TA777。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