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個解答
- 6 年前最佳解答
樓主問的這個問題在佛教中算是相當專業,
一般在家佛教徒, 甚至出家人都無法回答是否動機就是戒的根本,
僧團中有專責的戒師在處理戒律持守跟是否違反的問題.
以下提供兩個小故事:
在佛陀時代有一弟子不小心使人喪命,
內心自責不已而去找佛陀發露懺悔,
佛陀詢問得知該弟子並無心使人喪命 純屬不可預期的意外,
故佛陀說他沒有犯戒, 可以繼續在僧團中留下.
另外, 那先比丘由於在托缽路上開口向信眾說法,
違反了托缽時所應遵守的行儀規範,
在誦戒日時被舉罪遭受處罰.
所以,
並不是持戒或犯戒的人自以為自己的動機是因為利他就一定情有可原.
一般僧團除了有長老帶領之外, 另有三個角色是必需的:
一是住持.
二是戒師.
三是禪師.
而這三個角色通常也是由出家至少20年以上的長老擔任!
關於戒律的問題, 還是請教該僧團的專職戒師較為妥當.
2015-01-14 17:47:55 補充:
對了, 樓主應是在家人吧?
在家佛教徒基本上持守五戒就好了,
當然如果自我要求高的人可以持守八戒,
若有去寺院僧團幫忙的話,
則可以持守跟沙彌一樣的十戒.
至於菩薩戒, 是被歸於開源戒, 在家人是否應該持守?
則應請教親近的僧團的戒師,
而不是在家佛教徒或非戒師的出家人.
2015-01-14 17:54:19 補充:
上面把開緣戒錯打成開源戒, 不好意思!
開緣戒的意思是針對已經持守具足戒的出家人, 在入世弘法度眾時可以採取自受跟自我懺悔的方式解決違法具足戒的問題, 這是北傳系統特有的戒律. 故理論上來說並不適合在家人, 因為在家人並沒有受具足戒, 所以並不需要開緣.
- charlieLv 76 年前
戒[身與口]---->戒條[違犯煩惱].
戒[意]...行為前的動機.(心被欲望所纏縛)..[纏縛煩惱].
守戒對治[違犯煩惱].
正定對治[纏縛煩惱]....行住坐臥皆正念
慧成就則清淨[隨眠煩惱]或說[業識種子].
參考!
- 6 年前
犯戒情況若無心而,犯其罪不大;有心犯戒,其罪甚大,佛法論罪是講究犯戒者的心態與動機而定罪。萬一不慎無心而犯戒,應該勇於懺悔,披陳發露,將罪相、罪根、罪業徹底懺除,將後不得重蹈覆轍,歷史重演,並時常誦戒,守戒如掌中珠,如是持之以恒,是名熏戒,讓戒行日益成長,因而增進菩提道業。
- 您覺得這個回答如何?您可以登入為回答投票。
- 6 年前
難得有朋友開這樣的好問題,雖然這種問題一向在漢地傳承中,不甚討論。
若說動機是否為戒的根本,也是可以的。
因為,一切的行為,是否有違犯、無犯;動機是決定性因素。
再者,
慚與愧,是戒的根本;慚愧也是動機。
能住戒,慧是其根本;慧也算是動機。
因此,動機為戒的根本,是說得通的。
sadhu sadhu sadhu